質檢改革新動向,看檢驗檢測的前世今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檢驗檢測認證是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發文引導和支持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做強做優做大。2014 年 2 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2014﹞8 號)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優化布局結構,創新體制機制,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檢驗檢測機構做強做大。
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發﹝2017﹞24號)出臺,指出:“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提出要夯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立全國統一的合格評定制度和監管體系。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資質管理和能力認可制度,加強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聚集區建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檢驗檢測認證支撐能力。
2018 年 1 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國發﹝2018﹞3號)明確指出:清理涉及認證、檢驗檢測的行業許可和行業評價制度,避免重復評價,實施統一的資質認定管理。培育和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環境。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業務,加大政府購買力度,營造各類主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給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鼓勵組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檢驗檢測認證聯盟,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產業深度融合?!兑庖姟诽貏e強調: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培育一批操作規范、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做強做優做大。
2018 年 3 月 13 日,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撤銷原國家質檢總局、原國家工商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外保留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牌子,統一負責包括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在內的所有涉及企業和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雖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三定方案”還沒有公布,但可以預見的是,今后在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監管方面,將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強化市場公平競爭,強化市場主體作用,政府盡可能不去充當企業的“背書人”、“擔保人”,政府制定市場游戲規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一般不干預市場主體的活動,更不得用行政手段去干預檢驗檢測和認證市場。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逐步興起的檢驗檢測服務業歷經40年的發展,走過了無數的溝溝坎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上世紀80年代初檢驗檢測服務業營業收入不到 1 個億發展到 2017 年已超過 2500 億。
民營外資檢驗檢測機構從無到有,直至占據檢驗檢測市場半壁江山。取得資質認定(CMA)的檢驗檢測機構從幾千家發展到 36000 家,其中企業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占比從 2005 年的 35 %發展到今天的 65 %,事業法人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正好反過來,從 65 %下降到了 35 %。
盡管事業法人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在整個檢驗檢測市場的數量占比下降,但其影響力仍占主導地位。質檢系統的質檢院所、原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的技術中心,以及食藥、農業、衛生、環保、公安、鐵道、交通、建工建材、水利、電力等系統的檢驗檢測機構還都是事業法人或歸國有大型企業所有。這些政府或半政府實驗室在各項政府主導的檢驗檢測招投標中,依然占據絕對優勢,培育和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檢驗檢測市場還任重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等法律法規的先后修訂,檢驗檢測市場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層面重磅文件頻發,凸顯了構建公平公正檢驗檢測市場的方向。不論是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還是國家層面重磅文件的相繼出臺,都給了人們一個強烈信號——檢驗檢測的市場化、社會化發展方向不可逆轉,培育和發展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檢驗檢測市場是我國未來檢驗檢測市場的發展方向。
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將分類改革,根據其地位和屬性,部分保留事業單位性質(甚至參公管理),其余大部分將完成企業化轉制,成為獨立自主的檢驗檢測市場主體,完全擺脫過去“官二代”地位,平等參與到市場競爭。其中,兩個重大變革可能即將上演:一個是依據《標準化法》設立、為國家最高質量仲裁和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服務的冠名“國家XXXXX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這 700 多家檢驗檢測市場的“國家隊”將面臨更名或者撤銷,以國家質檢中心名義參與檢驗檢測市場競爭的現象將成為歷史;第二個即將發生的重大變革事項就是,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的 2800 多家事業單位性質的質檢院所面臨分類改革,少部分將保留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屬性,但絕大部分將轉企走向市場。這是法律法規調整后的必然,也是國家機構改革的目的之一。
四年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2014﹞8 號)除了提出質檢系統內部整合要求,還對電子信息和通訊軟件(工信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交通部)、建筑工程(住建部)、種植畜禽水產農機轉基因、農業資源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部)、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食藥總局)、電力石油煤炭(能源局)、煙草(煙草專賣局)等行業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提出了任務分解和推進時間表,大都要求 2014 年 6 月底前出方案,2015 年年底完成。可是時至今日,沒幾個領域真正實現行業(領域)或區域的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究其原因,還是體制機制問題。整合改革前提必須是企業自愿行為,事業單位之間的跨行業跨區域整合是不行的,只有先完成企業化轉制,而這么多行業的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要在1-2年內實現轉企,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成立,再一次為落實國辦﹝2014﹞8 號文件提供了動力和政策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以原質檢系統的質檢院所的企業化轉制提供示范,帶動衛生、環保、公安、工信、住建等行業的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轉企,然后逐步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整合會逐步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只有國家設立的這些分散的實驗室通過企業化轉制、整合起來,才能真正形成強大競爭力,去迎接日益強勢的外資和民營機構的競爭,才能真正實現國有人才和資本的優勢,構建真正的公平公正的檢驗檢測市場。
筆者投身中國檢驗檢測市場 20 多年,深愛著這一項事業。雖然離開國家檢驗檢測機構管理崗位多年,但仍始終關注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的每一步發展,關注著質檢系統質檢院所的每一項改革,關心著國家質檢中心的改革和發展,關心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事業的發展,先后推出了《以人民的名義:看國家質檢中心的前世今生》、《以人民的名義(二):看實驗室資質認定(CMA/CAL)的前世今生》,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適逢政府機構改革,質檢總局和工商總局撤并,成立新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檢系統的質檢院所即將迎來新的大考,筆者愿再次“以人民的名義”,對質檢系統質檢院所的前世今生以及今后的發展,潑灑筆墨,獻計獻言。三篇心血力作,發自肺腑,源自熱愛。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